材料与化学工程学院

您的位置: 首页 > 学生工作 > 分享园地

分享园地

做大别山里的一米阳光——往届自强之星寻访

来源:     发布时间:2019-06-03    点击数:

(湖北工业大学材料与化学工程学院 谢洋)大别山南麓的红安县华家河镇双河村,弯弯曲曲的滠水河穿村而过,在小河的不远处坐落着一所面积不大的小学,这里是廖想成为选调生后最常驻足的地方。由于大部分青壮年外出务工,双河村小学聚集了不少留守儿童,“当我来到这里的第一天,就决定为这些孩子们做点事”。

 廖想2019年毕业于湖北工业大学材料与化学工程学院,在校期间被评为湖北省优秀志愿者,获得2017年度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提名奖,并获中国大学生新东方自强奖学金。现就职于湖北省黄冈市红安县华家河镇人民政府,任双河村党支部书记助理,镇人大秘书,同时负责当地的共青团工作。

 如今,廖想离开大学已有一年时间,出身自湖北红安的他,毕业后又回到了这片养育了他多年的土地。按他的话来讲也算是“荣归故里”,不是因为取得了多大的成就,而是成功实现了高考时的想法:学成返乡,干出一点变化。

“我与孩子有着不解之缘”

    大学时,廖想就和孩子们结下了缘分。入校后他就参加了学院的青年志愿者协会,跟随前辈们服务了不少社区,发现竟然有这么多智力残障的儿童生活在社会边缘。大二那年,他创立了“一米阳光”志愿服务队,寓意阳光万丈,只取一米,愿用微光照亮生活在角落里的孩子,引导他们胸怀理想,健康成长。

“我们的做法是鼓励和陪伴,不在量,而在精”,廖想和队友们每周都会抽空和孩子们在一起,用各种方法帮助他们树立信心,融入社会。这一陪就是三年,长期的坚持让他们获得了“全省志愿助残阳光基地”、“第三届湖北省青年志愿公益大赛铜奖”、“武汉市最佳志愿服务团队”等荣誉。

 荣誉只是对过往的肯定,能让这份志愿精神得以延续才是最让廖想骄傲的事情。走出象牙塔的他,如今又有了新的牵绊。

   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播种希望

 廖想毕业后投入到家乡的扶贫工作,“在村里走访时,我曾遇到过一个孤儿,三岁时父亲因为工伤去世,母亲改嫁,一直跟着爷爷奶奶生活。孩子成绩一直是班级前五名。当我问他想要什么时,他说想要一套辅导资料,他的奶奶那一瞬间低下了头,那一刻,我不忍再看他,也不忍心再问下去了。走之前,我在网上买了几百块钱的书,然后托人帮忙送给他。有人说我傻,说我自己钱都不够用,还给别人买书,又能帮多少呢?是啊,我能帮几个呢?但是我想,能帮一个是一个,至少良心上好过一点。”

 乡村小学的孩子和普通的孩子一样爱玩、爱闹、爱问为什么,“这是儿童的天性,没必要强行改变”。多年的志愿者生涯,让廖想养成了一个习惯,那就是观察受助人最需要什么。“相对于习题册来说,孩子们最想要的是课外读物,通过有趣的内容,从书本中感受外面的世界”。

 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廖想就从身边做起,通过亲戚、好友、老师、同学、校友宣传发动,号召大家把家中闲置的课外书籍捐献出来,再通过筛选,亲自把适合小学生阅读的读物送到孩子们手中。

   理想必须要从小培养

 如今,随着精准扶贫的力度的不断加大,华家河镇双河村小学也在扩建之中,镇里的不少小学都开设了‘四点半’学校,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对留守儿童的监护问题。但因为大部分时间得不到父母的陪伴,相对城里的孩子而言,仍有不少学生缺乏对待挑战的信心和勇气。     

“现在不培养理想,将来很难有理想了。”除了送课外读物外,廖想把帮扶重心放在了理想信念教育上。怍为湖北省第三期青马工程学员,理论宣讲自然不在话下,但面对一群小学生,却让廖想犯了难。 怎么让孩子们愿意听、喜欢听,成了他研究的课题。

 有了这个想法后,廖想经常利用休息的时间,收集新闻和故事素材。勇入火场的高铁成,知孝感恩的孟佩杰、克己奉公的张富清都成了他口中的故事人物,通过视频、动画能形象生动的表现手法,让孩子们感受到榜样并不是仅仅存在于书本中。

    2019年,为让孩子们过一个更有意义的儿童节,廖想带着60多名留守家庭的孩子回到母校湖北工业大学,参观毕业季的设计艺术节,在孩子们心中埋下理想的种子。孩子们的出现似乎也感染了这座校园,暑期来临前,有近百名学生报名成为志愿者,进入红安的大山中,进行希望家园支教活动。

     廖想从成为志愿者的那一天起就在“做小事”,五年过去了,他依然在“做小事”,只是从校园到了基层。他走过很多地方,帮过很多人,也保存了不少珍贵的照片。但这些照片中几乎找不到有自己身影,因为大多时候,他都是举起相机的那个人。“我希望我镜头中的人都是幸福的,他们笑容正是支持我前进的最温暖的光”。

 

 

 

https://smce.hbut.edu.cn/xygk/xyjj1.htm
https://smce.hbut.edu.cn/xygk/xyjj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