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与化学工程学院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规范

来源:湖北工业大学材料与化学工程学院 时间:2018-05-30

附件4

湖北工业大学材化学院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规范

一、内容基本要求

1)实验类毕业论文:

正文内容应包括:问题的提出、国内外研究现状、根据任务书写出论文主要研究内容、论文研究目的意义、论文研究主要原材料及仪器设备、具体实验方法;根据实验数据整理实验结果,对结果进行分析讨论,给出实验结果。最后要对实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给出改进意见或其它更好的方案设想等。

2)设计类毕业论文:

正文内容应包括:问题的提出;论文设计的指导思想;方案的选择和比较论证;根据任务书指出的内容和指标要求写出设计过程、课题所涉及相关参数的设计计算,有关基本原理的说明与理论分析; 给出所设计课题实际运行的数据或参数,并与理论设计参数进行比较和分析,说明产生误差的原因。最后要对所设计课题实用价值做出评估说明;设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改进意见或其它更好的方案设想及未能采纳的原因等。

二、论文格式

(一)论文封面

论文封面统一用蓝色铜版纸打印并胶装。论文题目不宜超过20个字,要简练、准确,有概括性;题名中应避免使用非公知公用的缩略语、字符、代号以及结构式。

(二)中英文摘要(中文在前,英文在后)及关键词

摘要是论文内容的简要陈述,应尽量反映论文的主要信息,内容包括研究目的、方法、成果和结论;摘要应具有独立性和完整性,不应出现图表、注释、冗长数学公式,不引用文献,首次出现英文缩略语前须有中文全称。摘要一般应从第三人称的角度来写,一般不应出现我认为之类的语言。

中文摘要一般为400-800字左右,英文摘要应与中文摘要内容完全相同;“摘要”字样位置居中。

关键词是反映毕业设计(论文)主题内容的名词,是供检索使用的。主题词条应为通用技术词汇,不得自造关键词。关键词一般为3-5个,按词条外延层次(学科目录分类),由高至低顺序排列。

中文关键词前应冠以“关键词:”,排印在摘要的下一行。前面空两格,后面不空格,中间不空格;关键词之间以分号隔开。

英文摘要与中文摘要需对应,英文采用“Times New Roman”字体。

“摘要”二字采用三号字黑体、居中书写,“摘”与“要”之间空两格,内容采用小四号宋体,行距24磅(或1.5倍行距)。

(三)目录

目录按三级标题编写,要求层次清晰,且要与正文标题一致。主要包括绪论、正文主体、全文总结、参考文献、致谢及附录等。

“目录”二字采用三号字黑体、居中书写,“目”与“录”之间空两格,三级层次文字均采用小四号宋体字,第一层次字体加粗,目录行距固定值20磅。

(四)正文

1.论文正文部分包括:绪论,论文主体,对经济、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分析,全文总结。毕业设计(论文)正文部分文字数一般应不少于1.5万字。

2.绪论是综合评述前人工作,对论文研究工作的国内外研究进展进行综述,然后提出论文所要研究的主要内容,并说明论文工作的选题目的和意义。

3.论文主体是论文的主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实验部分和结果与讨论,实验部分含实验原材料和仪器设备、实验详细方案;结果与讨论需对实验所得实验数据进行总结分析,并得出结论。要求层次清楚,文字简练、通顺,重点突出。

4.字体要求:中文采用宋体,英文和数字采用“Times New Roman”字体。

5.正文页面格式要求:

毕业论文正文用宋体小四号字,行间距为24磅(或1.5倍行距);版面页边距上3cm,下、左2.5cm,右2cm;字符间距为默认值(缩放100%,间距:标准)

页眉加“湖北工业大学xxxx届本科生毕业设计 (论文)” 字体为宋体小四号字居中;页码用小五号字底端居中。

中文论文撰写通行的题序层次采用以下格式:

1

1.1

1.1.1

1.1.1.1

格式是保证文章结构清晰、纲目分明的编辑手段,毕业论文所采用的格式必须符合上表规定,前后统一,不得混杂使用。格式除题序层次外,还应包括分段、行距、字体和字号等。

第一层次(章)题序和标题用三号黑体字,居中放置,题序和标题之间空两个字,不加标点;距下文0.5倍行距。

第二层次(节)题序和标题用四号黑体字。

第三层次(条)题序和标题用四号黑体字。

第四层次及以下各层次题序及标题一律用小四号黑体字。

第二、三、四各层次题序和标题一律沿版面左侧边线顶格安排,距上下文0.5倍行距。

6. 对经济、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分析是针对论文选题与研究工作开展经济成本预算、论文研究原料和方案对环境影响分析、论文研究对社会可持续发展影响分析。

7. 全文总结部分是整个论文的总结,应以简练的文字说明论文所做的工作,一般不超过两页。作为单独一章排列,但标题前不加“第XXX章”字样。

 

 

(五)参考文献

为了反映论文的科学依据和作者尊重他人研究成果的严肃态度,同时向读者提供有关信息的出处,正文之后一般应刊出主要参考文献。论文中被引用的参考文献序号置于所引用部分的右上角用[]标明;参考文献按论文中引用顺序排列;文献阅读量不少于30篇,研究性论文外文文献至少应占三分之一。

参考文献格式要求:

1. 文献中所有标点采用英文标点,标点后加以空格;

2. 作者写法:姓在前,名在后;人名之间用逗号,人名写完用句号;超过3个时,只著录前3个责任者,其后加, .即可;欧美作者的名用缩写字母,且不加省略缩写点。

3. 文献题名写法:题名后加“[文献类型标志号]”,题名后加句号;英文题名只有首字母或所有实词首字母大写均可,但风格要统一。

4. 刊名写法:可以全称也可缩写,实词首字母大写;若缩写,省略缩写点是否加要统一,且缩写必须符合规范。

5. 范例:

期刊——[序号] 著者. 题名[J]. 期刊名称, 出版年, 卷号(期号): 起始页码

注:没有卷的不加卷,如“2000, 2: 200-207

[1] 邓凡政, 杨睿, 祝爱霞, . 光催化降解燃料ZnO催化剂的性能[J]. 化学研究与应用, 2005, 17(1): 89-93

[2] Caruso R A, Susha A, Caruso F. Multilayered Titania, Silicon and Laponite Nanoparticle Coatings on Polystyrene Colloidal Templates and Resulting Inorganie Hollow Spheres[J]. Chem Mater, 2001, 13(2): 400-407

书籍——[序号] 著者. 书名[M]. 版次(第一版不标注),出版地: 出版者,出版年: 起始页码(当整体引用时不注)

[3] 贝拉米, 黄维恒, 聂崇实译. 复杂分子的红外光谱[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75: 85-105

    专利——[序号] 专利所有者. 专利题名[P]. 专利国别: 专利号, 公开日期

    硕博士论文

[4] 余火根. 纳米二氧化钛光催化材料的可控制备与光催化活性[D]. 武汉: 武汉理工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2007

电子文献——[序号] 作者. 文献题名[文献类型标志/载体类型标志].(更新日期)[引用日期]. 电子文献网址.

[5] 萧钰. 出版业信息化迈入快车道[EB/OL]. (2001-12-19) [2002-04-15]. .

报纸文章——[序号] 作者. 文献题名[N]. 报纸名,出版日期 (版次).

[6] 谢希德. 创造学习的新思路[N]. 人民日报, 1998-12-25(10).

标准(包括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规范、法规等)

[序号] 标准编号, 标准名称[S]. 出版地(任选): 出版者(任选), 出版年(任选).

[7] JT/T 623-2005, 集装箱吊具[S]. 北京: 人民交通出版社出版, 2005.

(六)致谢

对导师和给予指导或协助完成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组织和个人表示感谢。文字要简洁、实事求是,切忌浮夸和庸俗之词;限200字内;致谢后面需作者签名。

 

三.其他要求

(一)文字

论文中汉字应采用严格执行汉字的规范。所有文字字面清晰,不得涂改。

(二)表格

论文的表格可以统一编序,也可以逐章单独编序,采用哪种方式应和插图及公式的编序方式统一;表序必须连续,不得重复或跳跃。

表格中各栏都应标注量和相应的单位。表格内数字须上下对齐,相邻栏内的数值相同时,不能用‘同上’、‘同左’和其它类似用词,应一一重新标注。

表序和表题置于表格上方中间位置,表格采用三线表,表序、标题、表中文字均采用五号字体。

(三)插图

图序可以连续编序,也可以逐章单独编序,采用哪种方式应与表格、公式的编序方式统一,图序必须连续,不得重复或跳跃。图必须清晰,图中字体与字号与正文需匹配。

由若干个分图组成的插图,分图用a,b,c,……标出。

图序和图题置于图下方中间位置,图序、图题文字均采用五号字体。

(四)公式

论文中重要的或者后文中须重新提及的公式应注序号并加圆括号,序号一律用阿拉伯数字连续编序,或逐章编序,序号排在版面右侧,且距右边距离相等。公式与序号之间不加虚线。

(五)数字用法

公历世纪、年代、年、月、日、时间和各种计数、计量,均用阿拉伯数字。年份不能简写。数值的有效数字应全部写出。

(六)软件

软件流程图和源程序清单要按软件文档格式附在论文后面,特殊情况可在答辩时展示,不附在论文内。

(七)工程图按国标规定装订

图幅小于或等于3#图幅时应装订在论文内,大于3#图幅时按国标规定单独装订作为附图。

 (八)毕业设计内容要求参考《湖北工业大学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工作实施细则》。

 

 

                                                                                                                                                             材料与化学工程学院

 

                                                                                                                                                                      2018.5.28